在线办公区
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专家在线办公 会议征文系统 排版印刷系统
热点导读 本期点击排行 历史点击排行

生命周期视角下中国生育年龄模式的变动与国际比较


下载全文
摘要:

近年来,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。在此背景下,为更好地理解生育水平的变动,文章利用历年人口普查与1%人口抽样调查资料,引入生命周期视角,刻画了中国生育年龄模式的变动及其城乡差异,并进行国际比较。研究发现,中国适龄生育期(20~29岁)女性的累积生育水平从1990年的1.73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1.04、2020年的0.77;在生命周期视角下,10年后相应队列女性到达晚育期(30~39岁)时的生育水平从2000年的0.22上升到2020年的0.46,生育补偿效应仅为推迟效应的约三成。女性进入育龄晚期后不能完全补偿曾经被推迟的生育,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中国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。与其他经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国家相比,中国的生育推迟现象出现较晚,但幅度更大、速度更快,且尚未出现补偿性生育率的大幅上升,而后者是法国、瑞典等国家生育率反弹的关键。促进生育水平回升的政策需要在减缓适龄期生育推迟的同时,着力提高晚育期补偿性生育率。

作者:

何雨辰;於嘉

作者单位:
年.期:页码 2025.3:35-50
中图分类号:
关键词: 生育率;年龄模式;生命周期;推迟—补偿效应;国际比较